《学与教的理论》是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
《学与教的理论》以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为基础,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既探讨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任何教学安排都是以增强学生的以后的教学实践能力为目的。
《学与教的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代码及课程名称
1.课程代码:08193082
2.课程名称(中/英文):学与教的理论/ the theor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二)课程类别及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三)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48;总学分数:3。
其中,讲授学时:48 ,实践(实验)学时:0。
(四)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教学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本科)
开设学期:第3学期
(五)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教学系统设计》、《微格教学》、《教师语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
二、课程简介
《学与教的理论》是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
《学与教的理论》以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为基础,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既探讨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任何教学安排都是以增强学生的以后的教学实践能力为目的。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该课程教学目的与专业培养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培养要求 课程名称 | 培养 要求1 | 培养 要求2 | 培养 要求3 | 培养 要求4 | 培养 要求5 | 培养 要求6 | 培养 要求7 | 培养 要求8 | …… | …… |
学与教的理论 | ● | ● | ● | ● | ● | ● | ● | ● |
说明:表格要清晰展示该课程与每项培养要求达成的关联度情况,关联度强的用“●”标识,关联度中等的用“◎”标识,关联度弱的用“○”标识;每门课程与4-8项(底线为总培养要求的50%)培养要求相关联。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与教的理论》的基本框架结构、内容体系、发展历史与趋势、研究方法、对教学与课程改革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探究态度和技能、开放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学习的联结、认知、人本、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把握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并能运用有关学习理论分析和解释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掌握动机激发、知识建构、问题解决、学习策略培养、技能形成和规范获得的基本学习规律,并能运用有关学习规律自觉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教学测评、课堂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为今后指导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教学心理的学习与探讨,以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学习原理和培养教学策略。
(三)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使学生认识学生与教师心理的特征,继而在掌握一般学习过程规律的理论及学习动机的产生与维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以加涅所划分的不同类型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及态度)的学习过程,最后学习学校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及学习评定方面的知识,并分析探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相应问题及其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 《学与教的理论》及其研究(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根据过去经验举例说明宏观教学过程中的要素,从而确定《学与教的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并用自己的话指出其作用;
2.能通过时间发展线条描述学与教理论的发展脉络,并能够从本专业角度阐释研究趋势;
3.能根据研究对象区别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用自己的话解释几种研究方法,能陈述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宏观教学过程中的要素
2.学与教理论的发展脉络
3.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
难点: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与教的理论》研究对象与应用(1学时)
一、《学与教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学与教的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学与教的理论》发展概况(1学时)
一、《学与教的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学与教的理论》的研究趋势
第三节 《学与教的理论》研究方法(1学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步骤
三、研究的有效性
第二章 学生心理(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用自己的语言阐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并举例说明其对教育有何启示;
2.能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并指出其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何为最近发展区及支架教学,之间的关系,并能举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4.能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5.能简要说出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6.能举例说明何为多元智能理论及传统智力,在传统教学中的表现,能简单陈述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7.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能够说出其间的区别和联系;
8.用自己的话解释何为学习风格,并举例说明学习风格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2.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
3.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5.学习风格的差异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难点:1.同化和顺应的联系与区别
2.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学习观对教育的影响
3.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与三元智能理论的表现
4.学习风格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1学时)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第二节 《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1学时)
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第三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1学时)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二、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第三章 教师心理(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区分倡导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
2.能举例说明教师监控能力在教师素质中具有的地位;
3.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罗森塔尔效应,并指出师生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4.能说出教师从哪些角度,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说出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描述职业倦怠的特征;
5.能举例说明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并指出其主要特征及成因,尝试给出解决对策。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师在教学中的多种角色
2.教师监控能力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
3.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对教学的效果
4.教学反思及其与教师成长
5.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难点:1.教师在教学中的多种角色
2.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对教学的效果
3.教学反思的角度
4.职业倦怠成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特征》(0.5学时)
一、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的特征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品质》(0.5学时)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第三节 《师生互动》(1学时)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与培养》(0.5学时)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的途径
第五节 《教师职业倦怠》(0.5学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第四章 学习心理导论(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
2.能说出学习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能阐释根据五种智力技能的层级关系安排教学顺序;
4.能举例说明奥苏贝尔对学习分类,并指出对我们的启示。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习的定义及其作用体现
2.五种智力技能的层级关系及与教学顺序
3.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难点:1.学习的定义
2.五种智力技能的层级关系及与教学顺序
3.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习及其分类》(1学时)
一、学习的界定
二、学习的作用
三、学习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学习与脑》(1学时)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第三节 《学习理论发展》(1学时)
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引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陈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关注的重要点;
2.陈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举例说明何为无条件刺激、中性刺激和条件刺激,举例说明两个信号系统;
3.能描述华生恐惧形成的实验,解释频因律和近因律对学习的影响,举例说明经典性条件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
4.能描述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5.能描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陈述一般原则,根据普雷马克原理识别强化物,说明不同的强化类型,指出普雷马克原理在教学中注意点;
6.举例说明何为塑造,并能陈述行为塑造技术的步骤;
7.陈述社会认知理论,解释三元交互决定观,区别学习与表现的不同,举例说明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描述观察学习经历的四个过程;
8.知道行为主义新进展,能运用自我认知示范(认知矫正程序)教冲动性儿童从容细致进行学习的步骤。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要点
2.华生恐惧形成的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
3.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
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形成过程、普雷马克原理及强化物识别
5.行为塑造技术及其步骤
6.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及观察学习
7.自我认知示范教冲动性儿童从容细致进行学习的步骤
难点: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要点
2.经典性条件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
3.联结主义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
4.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5.社会认知理论与观察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0.5学时)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1学时)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学时)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二、强化理论
三、行为的学习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1.5学时)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观察学习
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第六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陈述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能陈述两种理论与行为主义的差异;
2.能陈述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的三个阶段,能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简单陈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举例说明发现学习在教学中的使用;
3.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有意义学习,举例说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及三种类型,描述认知同化过程,陈述讲授教学的特点和性质,并解释各原则和技术波;
4.能画出加涅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陈述学习过程分成的基本阶段;
5.能比较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间的异同。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格式塔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及其发现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3.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4.信息加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难点:1.行为主义理论与认知理论间的异同
2.布鲁纳理论对学科结构及教学方法的意义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及类型
4.信息加工的分类及教学中的表现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1学时)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二、符号学习理论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时)
一、认知表征理论
二、认知结构理论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发现学习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1学时)
一、有意义学习
二、认知同化过程
三、接受学习
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1学时)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学习的条件
三、教学事件
第七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陈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区别哲学与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解释当代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2.能说出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能解释运用个人建构主义理论及观点进行教学设想;
3.能说出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陈述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和观点,解释并运用于教学假设(例如,举例说明如何为学习活动搭建支架);
4.能说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陈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观点,并能指出对教学的意义;
5.能评价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6.能说出人本主义与认知派的意义学习存在的区别。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当代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2.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难点:1.认知主义理论与人本主义思潮在意义学习存在的区别
2.个人建构主义理论及其观点在教学中的应用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及其观点在教学中的应用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观点对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1学时)
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二、建构主义分类
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1学时)
一、激进建构主义
二、生成学习理论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
第三节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学时)
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三、支架式教学
四、建构主义评析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学时)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第八章 学习动机(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什么是学习动机,并举例说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2.能区分马斯洛的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并说明对教育的意义;
3.能说出何为归因,不同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举例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4.能说出何为自我效能感,举例说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5.举例说明可以从哪些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2.各动机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3.归因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4.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其因素
5.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难点: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2.积极归因与学习
3.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其因素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1学时)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1.5学时)
一、需要层次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四、控制点理论
五、归因理论
六、成就目标理论
七、自我价值理论
八、自我决定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5学时)
一、教学吸引
二、兴趣激发
三、反馈与评定
四、奖励与惩罚
五、合作与竞争
六、归因指导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解释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陈述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2.举例说明何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并指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3.能举例说明原型对概念教学的影响,并能运用例子——规则——例子的方法设计一堂概念学习课;
4.能举例说明概念关系图对学习和教学有哪些影响;
5.能阐释波斯纳概念转变模型提到的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
6.举例说明如何在原理教学中减少学生的无关认知负荷;
7.陈述迁移定义,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情境对迁移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陈述性知识、程序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原型对概念教学的影响
3.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
4.原理教学中减少学生的无关认知负荷
5.迁移的定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难点:1.陈述性、程序性和条件性知识的含义及关系
2.概念教学中的原型
3.概念转变的条件
4.迁移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学时)
一、知识及其涵义
二、知识的分类
三、知识的表征
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1学时)
一、知识理解的过程与类型
二、知识理解的影响过程
三、概念的学习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1学时)
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调节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
第四节 《知识学习与迁移》(1学时)
一、迁移及其分类
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三、为迁移而教
十一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陈述问题及问题解决;
2.阐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能用一种模式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
4.举例说明几种批判性思维技能;
5.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何为定势,并陈述其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6.举例说明如何在课堂中利用自由联想技术。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解决问题的过程
4.批判性思维
5.定势及其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难点:1.问题及问题解决
2.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定势及其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4.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1学时)
一、问题及其分类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1学时)
一、问题解决的模式
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过程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训练》(1学时)
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自学)
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十二章 学习策略(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解释学习策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如何理解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2.陈述学习策略的结构,并阐释三大学习策略间的关系;
3.能用实例说明各学习策略及应用;
4.能陈述自我调节学习及pq4r方法,并举例说明。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习策略的含义
2.学习策略的结构及三大学习策略间的关系
3.各种学习策略及其应用
4.自我调节学习及pq4r法
难点:1.各学习策略及其应用
2.pq4r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1学时)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
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第二节 《认知策略》(1学时)
一、复述策略
二、精细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
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学时)
一、元认知的结构
二、元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1学时)
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陈述品德心理的结构,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并举例说明;
解释情感领域、品德、态度、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2.描述道德两难故事,并说明其重要作用;
3.能陈述科尔伯格的三阶段六水平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4.能描述社会学习理论关于道德行为研究的三个经典实验;
5.解释何为角色扮演,有哪些作用;
6.举例说明如何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品德教育。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品德心理的结构
2.情感、品德、态度、价值和价值观间的关系
3.关于道德行为研究的经验实验
4.科尔伯格的三阶段刘水平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5.学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难点:1.情感、品德、态度、价值和价值观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0.5学时)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理论》(1学时)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0.5学时)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第四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学时)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十五章 课堂管理(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解释何为课堂管理的目标;
2.能够设计课堂管理的规则和程序;
3.举例说明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其原因,描述如何对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
4.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后果来消除不良行为;
5.举例说明如何使用应用性行为矫正程序、双赢法处理冲突;
6.描述戈登的自我管理模型,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课堂管理的概念、目标、规则和程序
2.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其原因,及干预
3.应用后果消除不良行为
4.应用性行为矫正程序、双赢法处理冲突
5.戈登的自我管理模型培养学生责任感
难点:1.课堂管理的目标、规则和程序
2.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干预
3.应用性行为矫正程序及双赢法
4.戈登的自我管理模型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1学时)
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
三、课堂管理的目标
第二节 《课堂管理过程》(1学时)
一、课堂规则和程序设计
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
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第三节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1学时)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二、行为矫正原则
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十六章 学习评定(共3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描述标准化测验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
2.解释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的相同与不同;
3.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为什么使用传统的评定测验,为什么使用操作评定,对比二者的原因;
4.运用实例论证学习评定的重要性。
(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标准化测验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2.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与总结性评定三者间的异同
3.传统的评定测验及操作评定的区别
难点:1.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与总结性评定三者间的异同
2.传统的评定测验与操作评定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习评定概述》(0.5学时)
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
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
三、学习评定的模式
四、学习评定的方法啊
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
六、良好评定的指标
第二节 《标准化测验》(1学时)
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
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
三、测验的新进展
第三节 《教师自编测验》(1学时)
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
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
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
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
五、学习理论的启示
第四节 《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的报告》(0.5学时)
一、真实性评定
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
五、教学时数分配
《学与教的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48 学分:3
章次 | 章标题名称 | 学时小计 | 讲授 学时 | 实验 学时 | 实践 学时 | 讨论、习题课等学时 |
第一章 | 学与教的理论及其研究 | 3 | 2 | 0 | 0 | 1 |
第二章 | 学生心理 | 3 | 2 | 0 | 0 | 1 |
第三章 | 教师心理 | 3 | 2 | 0 | 0 | 1 |
第四章 | 学习心理导论 | 3 | 2 | 0 | 0 | 1 |
第五章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4 | 3 | 0 | 0 | 1 |
第六章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4 | 3 | 0 | 0 | 1 |
第七章 |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4 | 3 | 0 | 0 | 1 |
第八章 | 学习动机 | 4 | 3 | 0 | 0 | 1 |
第九章 | 知识的学习 | 4 | 3 | 0 | 0 | 1 |
第十章 | 技能的学习 | 0 | 0 | 0 | 0 | |
十一章 |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 3 | 2 | 0 | 0 | 1 |
十二章 | 学习策略 | 4 | 3 | 0 | 0 | 1 |
十三章 | 品德的形成 | 3 | 2 | 0 | 0 | 1 |
十四章 | 教学设计 | 0 | 0 | 0 | 0 | |
十五章 | 课堂管理 | 3 | 2 | 0 | 0 | 1 |
十六章 | 学习评定 | 3 | 2 | 0 | 0 | 1 |
六、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无
七、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无
八、主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课程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名称 | 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 ||||||||||||
讲授法 | 启发式 | 讨论法 | 案例法 | 项目教学 | 实验室 实验 | 技能训练 | 研究与设计 | 小组教学 | 个别教学 | 课程作业 | 课外阅读及自学锻炼 | …… | |
学与教的理论 | √ | √ | √ | √ | √ | √ |
说明:每门课程应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中打“√”。
2.主要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中对于《学与教的理论》中的基本理论问题,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和课后学生自学为辅的方式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进行讨论、质疑;对于基本规律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主动去探究知识,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学习基本理论与规律的过程中,开展让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录像与学生的教育见习的教学听课相结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观察与分析等的案例教学形式;要求学生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通过自主选题、查阅文献等方法,提交符合《学与教的理论》研究规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社交软件,促进学生进行交互性学习。
九、考核与成绩评定
1. 该课程与评价方法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名称 | 对应的评价方法 | |||||||||
课堂表现 | 实验报告 | 项目作业或报告 | 课程作业或报告 | 口试 | 口头报告 | 上机操作 | 实践操作 | 期中考核 | 期末考核 | |
学与教的理论 | √ | √ | √ | √ |
说明:每门课程应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实现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在相应的评价方法中打“√”。
2.具体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
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构成,具体评定如下:
期末考试60% 期中考试20% 平时20%。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刘儒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二)参考书
1.《学习的理论:教育的视角》,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教育心理学》,约翰·桑切克著,周冠英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3月第1版
3. 《教育心理学》,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4. 《受教育的脑——神经教育学的诞生》,安东尼奥·m.巴特罗 库尔特·w.费希尔 皮埃尔·j.来纳主编,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周加仙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8学时课堂教学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学64学时